一氧化氮广泛分布于生物体内各组织中,特别是神经组织中。1992年它被美国Science杂志评选为明星分子。NO是一种极不稳定的生物自由基,其生成依赖于一氧化氮合成酶(nitricoxidesynthase,NOS)并在心、脑血管调节、神经、免疫调节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生物学作用。因此,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。
发现历程
一氧化氮最初时1935年HumphreyDavy在研究笑气(N2O)发现的,一直被看作有毒的气体分子,直到1980年,一位科学家完成一个精巧设计的实验,并据此发表了一篇论文。这不是一件多么重大的事情,但对于一氧化氮来说却是个转折点,虽然这一年科学界并不知道那种特别的物质就是一氧化氮。这位美国药理学家的名字叫做罗伯特·F。佛契哥特,他在著名的《自然》(Nature)杂志上发表论文,指出乙酰胆碱(ACh)的舒张血管作用依赖于血管内皮释放的某种可扩散物质。
随后他们又发现缓激肽(BK)等多种物质扩张血管的作用也是遵循类似的机理,并将该物质命名为血管内皮舒张因子(EDRF)。到了1986年研究人员才提出EDRF的本质是NO,并获得证实。至此学术界普遍认为NO是机体内重要的信使分子和效应分子,NO的生物学和医学研究迅速发展。近年来关于NO的研究越来越多,1992年,NO被Science杂志选为明星分子,表明NO研究的重要性,随着NO在人体内多个系统的生理病理过程中起的重要作用被阐明,NO成为生物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前沿之一。
来源:
人体内的一氧化氮有两个来源:
一为非酶生:来自体表或者摄入的无机氮的化学降解与转化。
二为酶生:由一氧化氮合酶催化L-精氨酸脱胍基所产生。酶生性的一氧化氮,来自于一氧化氮的前体物质精氨酸。摄入人体的富含精氨酸的食物,在体内通过酶生性产生一氧化氮并发挥其生理功能。由于精氨酸是一氧化氮的前体,补充精氨酸能够显著提高体内一氧化氮含量,一氧化氮能够与动脉中的肌肉细胞接触并使之放松,扩张了动脉血管,使得血压降低,从而改善血流,因此能够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。NO由O2和左旋精氨酸(L-Arg)在一氧化氮合酶(NOS)的作用下生成。
反之,当体内精氨酸的含量缺少时,体内一氧化氮含量也就降低,也就是大大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突发的可能。
一氧化氮生理作用和功效
一氧化氮起着信使分子的作用。当内皮要向肌肉发出放松指令以促进血液流通时,它就会产生一些一氧化氮分子,这些分子很小,能很容易地穿过细胞膜。血管周围的平滑肌细胞接收信号后舒张,使血管扩张。一氧化氮也能在神经系统的细胞中发挥作用。它对周围神经末梢所起的作用。大脑通过周围神经发出信息,向会阴部的血管提供相应的一氧化氮,引起血管的扩张,增加血流量,从而增强勃起功能。
在一些情况下,勃起无力是由于神经末梢产生的一氧化氮较少所致。“伟哥”能扩大一氧化氮的效能,从而增强勃起功能。免疫系统产生的一氧化氮分子,不仅能抗击侵入人体的微生物,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癌细胞的繁殖,阻止肿瘤细胞扩散。一氧化氮是血液流通顺畅的重要因子,它通过扩张血管、清理血管内壁附着物、修复血管被破坏的内皮、清理血液垃圾、使血液能更好的循环运行于各个器官,解决人体由血液速度变缓带来的一系列问题。
一氧化氮分子量小,且具有亲脂性,可以穿透任何细胞,到达任何组织,是唯一有资格同时作为细胞内和细胞外分子的“使者”。它可以穿行于人体的各个组织和细胞,及时修复被破坏的血管内皮使血管舒张,为细胞输送氧气和养分,避免血管内出现血流速度变缓的现象,保持血管清洁、畅通、维持正常血压,是身体机能保持正常运转。人体在20——30岁时一氧化氮的分泌量达到最高峰,随着年龄的增长,人体内一氧化氮的制造能力逐渐下降,到40岁左右时,自身一氧化氮严重分泌不足的人,将产生明显的三高症状。
因此,从30岁左右开始,为身体适当的补充一氧化氮,是帮组我们保持和维护血液及血管健康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。
专注营养、饮食、健康相关知识分享。发布者:科普研究员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bio.52food.cn/yingyangxinzhi/5567.html